中新經緯3月14日電 近日,微信號“深圳市場監(jiān)管”提醒,選購黃金珠寶要警惕三種套路。
深圳市市場監(jiān)督管理局稱,今年以來,國際金價波動頻繁,國內黃金價格節(jié)節(jié)攀升,“淘金熱”“攢金豆”成為新風潮的同時,也出現(xiàn)了個別商家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問題。比如在售賣小克重黃金飾品時,商家未標明或告知消費者其克重,而是將這類首飾定為“一口價”,誘導甚至欺騙消費者購買。
深圳市市場監(jiān)督管理局介紹,市面上,常見的金飾有足金、3D硬金/5G黃金、古法黃金、K金、金包銀等。
足金是指含金量≥990‰的黃金飾品,飾品上的印記通常為“足金”“G990”等。
3D硬金/5G黃金是一種新工藝黃金,其硬度高、造型立體,但工費高,常以“一口價”的形式按件銷售,消費時需注意算清每克的實際價格。
古法黃金采用傳統(tǒng)手工工藝制作,工費高昂,購買時需警惕用電鍍做舊仿古法的“偽古法”工藝。
K金是黃金與其他金屬的合金,常見的有含金量為750‰的18K金和含金量為585‰的14K金等,標識分別為“18K”“14K”等。K金硬度高、款式多,但其回收價值通常低于足金。
金包銀是指以純銀為基底,采用電鑄工藝在表面沉積一層較厚的足金(厚度通常在5-30微米)的飾品。購買時需跟商家確認材質,并仔細查看詳細產品說明,注意標識及證書上標明的材質,如“鍍金銀”“L-Au”“P-Au”等。
深圳市市場監(jiān)督管理局提醒,一是警惕材質、純度陷阱。消費者選購時,要警惕部分商家用“萬足金”“五九黃金”等非國標術語營銷,要認清珠寶飾品的材質,分清足金、K金、金包銀等各類飾品,并與商家確認材質、索要檢測證書等。若遇到價格異常低廉的“黃金”飾品,需提高警惕,謹防假冒。
二是警惕定價、工藝套路!耙豢趦r黃金”指的是按件計價且只標注價格、含金量、工藝,很少在顯著位置標明克重的黃金飾品。這類黃金飾品雖款式精致,但工費高。消費者需明確自身需求,保持理性,購買時可要求商家明確標注克重及工費,并充分了解克重、工費、品牌溢價等信息,保留銷售發(fā)票、小票、合同等書面證據(jù),充分保障自身的知情權和后續(xù)的消費維權。
三是警惕“以舊換新”套路!耙耘f換新”時,消費者需警惕:虛高折舊費,即商家要求補的差價遠超新首飾價值;換購K金或低純度黃金等非足金產品導致克重價值縮水;維修時偷減克重或以“補差價”等名義變相收費。對此,建議消費者換購前做好稱重記錄,并簽訂書面協(xié)議,明確換購規(guī)則。維修應選擇有監(jiān)控記錄的正規(guī)門店,并保留維修憑證。
此外,深圳市市場監(jiān)督管理局還表示,要檢查,消費者購買時,須仔細檢查飾品外觀,確保做工精細,無明顯瑕疵;合格的珠寶飾品應表面光滑,無劃痕凹陷,焊接處牢固,無開焊、虛焊,有鑲嵌寶石的首飾,鑲嵌寶石應牢固,無松動、脫落等。要憑證,消費者應向商家索要發(fā)票、質保單、鑒定證書等注明材質、重量、價格等內容的消費憑證。必要時可索要由具備資質的第三方機構出具的檢測報告。要理性,消費者切勿輕信“保值升值”“限量搶購”等營銷話術,保持理性,按需購買。不買無標金,不買口頭承諾“保值金”。(中新經緯APP)